读《亲爱的安德烈》– 想要这样一段不煽情,不鸡汤,不说教的家书来往

这段时间看了一本书,叫《亲爱的安德烈》,作者是龙应台和她儿子,安德烈。

这本书是龙应台所谓的“人生三书”中的第二本,第一本叫做《孩子你慢慢来》,那本书我也看过,薄薄的一本,讲述的是安德烈童年从出生到大概七八岁的样子,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,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暖,很可爱,让人既想有个孩子,又想永远做个孩子。而这本《亲爱的安德烈》,是在安德烈18~21岁期间,根据龙应台跟安德烈之间的书信来往,整理而成的一本书。

那这些书信具体是怎么开始的呢?在安德烈18岁那年,龙应台某一天突然发现,她已经无法了跟他儿子进行交流了,这个在序言里有一段描述:

我想和他说话,但是一开口,发现,即使他愿意,我也不知说什么好,因为,十八岁的儿子,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。他在想什么?他怎么看事情?他在乎什么,不在乎什么?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,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,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,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……我一无所知。

他在德国,我在香港。电话上的对话,只能这样:

- 你好吗?

- 好啊。

- 学校如何?

- 没问题。

……

我知道他爱我,但是,爱,不等于喜欢,爱,不等于认识。爱,其实是很多不喜欢、不认识、不沟通的借口。因为有爱,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。

当时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,心里惊呆了,这不正是我跟我妈之间的现状吗?你爱她,你把她当做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你也知道她很爱你,但是你们两之间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。

于是,出于要认识她的孩子的这个初衷,龙应台邀请她儿子跟她一起以书信的方式写了一个专栏,历经三年,终于完成,结果这个专栏引起非常大的反响,再后来就整理成了现在的这本书。

而我看到这样的一个序言,也立刻被吸引住了,我想看看她跟她儿子之间是怎么进行交流的,对我跟我妈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面又有什么样的帮助。于是就决心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。读完以后我觉得,虽然它在帮助我跟我妈沟通的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卵用,然而依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。

上面提到这本书最初是以一封一封书信的形式发表出来的,书信里面的内容是从,龙应台18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开始,讨论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,而她儿子会回应,也有是他儿子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,然后龙应台是怎么看待的。这样一来二去下来,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,从平穷带给她的影响,到怎么样面对不公平、贫富差距的问题,从安德烈的感情问题,到香港的文化问题,从对儿子的期望,到政府的权利的问题等等等等。这本书看下来以后,我个人的感受,或者说收获,主要有三点:

1. 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,书里面谈论到的很多事情,既没有让人觉得很说教很严肃,也没有让人觉得很单调无聊。龙应台的文笔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,我个人也很喜欢。

2. 看这本书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,书里面讲述到的很多事情,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,比如说欧洲国家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,对比之下中国大陆、台湾、香港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,对同样的一件事情,比如说游行示威、政府规定戒烟政策等,每个地区的人反应又有什么样的不同等等。里面还说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,比如说,现在我们喝酒开心都要干杯,那干杯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在中世纪时代,如果你要害死一个你恨的人,你就在他喝的啤酒里下毒,很多人是这样被毒死的。后来就开始流行碰杯,厚厚的啤酒杯用力一碰,啤酒花溅到别人杯里,要死就跟对方一起死。再后来渐渐地,就变成社会习俗了。一起喝啤酒,碰杯,醉倒,表示你信任坐在你身边的人。再比如说我们都听过“左派”或“左派”,来描述一个政治家,或者是一种政治观念是激进还是保守,那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会里,支持王权和贵族的人坐在右边,主张改革的人坐在左边,于是后来就有了“左派”和“右派”这两个形容词。这些“知识”的了解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开心的事情。

3. 书里面谈论到的很多话题,都是比较有深度的。比如说在其中一封信里面,安德烈这样提到:

老爸开着BMW745的车,我穿着一件Ralph Lauren的白衬衫,我们住的小镇,是全德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小镇——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饿死的边缘,我们开豪华的车是不是不道德?有些人做一天的工还赚不够吃的,而我只是上学,什么工都不必做,生活舒服得像个小王子一样,我可不可以心安理得呢?我也知道,电视在操纵、玩弄人的思维和价值观,但是我继续坐在那里看电视。我也知道,物质满到一个程度,就失去意义,但是我仍旧享受物质的满,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呢?

对于儿子的这种困惑,龙应台是这么回应的:

安德烈,我相信道德有两种,一种是消极的,一种是积极的。

我的消极道德大部分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:我知道地球资源匮乏,知道20%的富有国家用掉75%的全球能源,所以我不浪费。从书房走到厨房去拿一杯牛奶,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。离开厨房时,一定关掉厨房的灯。在家中房间与房间之间穿梭时,我一定不断地开灯、不断地关灯,不让一盏灯没有来由地亮着。你一定记得我老跟在你和弟弟的后头关灯吧——还一面骂你们没有“良心”?窗外若是有阳光,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晾,绝不用烘干机。若是有自然清风,我绝不用冷气。室内若开了暖气,我进出时会随手将门关紧。浇花的水,是院子里接下的雨水。你和菲力普小的时候,我常让你们俩用同一缸水洗澡,记得吗?

...

我写文章,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结构。我演讲,鼓励年轻人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改造社会的首要任务。我在自己的生活里拒绝奢华,崇尚简单,以便于“对得起”那千千万万被迫处于贫穷的人,但是我不会加入什么扶贫机构,或者为此而去竞选市长或总统,因为,我的“道德承受”也有一定的限度。我也很懦弱,很自私。

我这样直接把两段话贴出来,也许你会觉得干瘪无聊,然而书里面叙述上面这两个观点的过程是非常自然,而且让人感动的,我这里只是把最核心的观点提了出来。书中像这样的讨论也是非常多的。因此看这本书也是一个思维健身的过程。这是我认为看这本书的第三个收获。

总结起来,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。虽然书名有一定的误导性,让人很容易认为只是一本上辈教导子女,要这样,要那样的书。然而其实并不是,里面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一点,就是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在对话,里面提到龙应台看待安德烈吸烟这个问题的时候,这点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。所以,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。

Leave a Reply